你的位置:九游官网是什么 > 新闻动态 >

上海绿捷“臭虾仁”事件:从敷衍道歉到系统性治理的反思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6:33    点击次数:153
  • 9月23日晚,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道歉声明,称“全面接受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,全力配合调查”。然而,这份仅有两句话的声明,被网友评价为“史上最简短、最无诚意的道歉”,甚至被质疑“明显不服气”。这场由“臭虾仁”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,不仅暴露了校园餐供应链的深层矛盾,更折射出企业责任缺失与监管体系漏洞的双重困境。

    事件回溯:从“臭虾仁”到瞒报立案的信任崩塌

    9月15日,上海多所中小学家长反映,学生午餐中的虾仁炒蛋出现发臭、含沙等问题,部分学校紧急撤换菜品并临时发放饼干替代。经调查,绿捷公司派驻静安区某小学的经理孙某某在当日9时40分发现配送的3箱虾仁解冻焯水后,其中一盆(约18公斤)内有虫,但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指令业务经理对供应211所学校的虾仁原料及菜品全部下架销毁,并要求总经理董某某对外统一称“下架原因系虾肠外溢,有泥沙”。

    展开剩余71%

    这一瞒报行为直接导致上海市公安局、市场监督管理局、教育委员会于9月23日联合立案侦查,并控制相关人员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绿捷公司与承担校园餐农残检测的品测(上海)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存在关联:两家公司曾共用座机号码、邮箱地址,且绿捷公司曾是品测公司的投资人。这种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”的模式,为食品安全埋下隐患。

    道歉声明:形式主义背后的傲慢与短视

    绿捷公司的道歉声明被网友诟病为“敷衍至极”,其问题核心在于:

    责任回避:声明仅提及“接受措施、配合调查”,却未对瞒报行为、食品安全漏洞及学生健康影响作出具体反思,更未提出整改方案; 态度矛盾:此前公司曾以“个别批次问题”“留样检测合格”等理由淡化责任,与道歉声明中的“全面接受”形成鲜明反差,暴露其危机公关的短视; 历史重演:天眼查数据显示,绿捷公司近年多次因生命权、健康权纠纷被起诉,家长投诉餐食质量差、油炸食品过多等问题长期存在,但公司始终未实质性改进。

    这种“道歉-敷衍-再犯”的循环,本质上是企业将经济利益置于学生健康之上的结果。绿捷公司日供餐超50万份,覆盖上海16个区500余所学校,规模效应使其在招投标中占据优势,但也滋生了“店大欺客”的傲慢心态。

    深层矛盾:校园餐供应链的系统性风险 成本压力与质量失衡 上海校园餐标准为15-18元/人,但需覆盖人工、物流、食材等成本。绿捷公司为压缩成本,大量使用冷冻复炸食品(如猪排、鱼排),导致营养失衡。家长质疑:“餐标不低于快餐店,质量却不如盒饭。” 监管漏洞与利益捆绑 绿捷公司与检测机构品测公司的关联,暴露了校园餐监管的“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”问题。此外,招投标条款中“净利率不超5%”“一年期合同”等限制,迫使企业通过规模化降低边际成本,但牺牲了质量把控。 评价机制缺失 当前校园餐评价以“管理者视角”为主,学生满意度未纳入核心指标。家长陪餐制度流于形式,部分学校存在“陪餐日餐食质量更高”的现象,导致问题难以暴露。

    从“事后追责”到“全程共治”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推行“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制”,将瞒报、造假等行为纳入企业信用黑名单,限制其参与招投标;要求企业公开食材溯源、检测报告及成本结构,接受社会监督。 重构招投标与评价机制延长合同期限(如3-5年),将学生满意度、餐食丢弃率等指标纳入考核,实行“优质优价”动态定价;建立“家长监督委员会”,赋予其随机抽检、参与菜单设计等权利,打破信息不对称。 完善监管与技术赋能推广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,通过AI识别食材变质、操作违规等问题;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食材全链条追溯,确保责任可查。 提升违法成本 参考医药集采模式,设置“第二中标企业”作为备选,对违规企业立即终止合同并追究赔偿,形成有效震慑。校园餐不是“生意”,而是“民生”

    上海绿捷事件再次敲响校园食品安全警钟。从“臭虾仁”到“瞒报立案”,本质是资本逐利与公共利益的冲突。唯有将学生健康置于首位,通过制度设计倒逼企业转型、监管升级,才能让校园餐回归“安全、营养、可口”的初心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我们不求豪华大餐,只求孩子能吃上一口放心饭。”这不仅是家长的朴素诉求,更是社会治理的底线要求。

    发布于:上海市